樂齡新智慧:用日常習慣守護記憶力
廣告看多了,問題也跟著來
最近常聽長輩們說:「電視廣告說吃某某東西可以顧腦袋,真的嗎?」
身為藥師,我心裡明白,這些疑問不只出於好奇,更是因為在意「不要給孩子添麻煩」的想法,我觀察到大家雖然知道「失智」這個名詞,但對於它的早期徵兆、成因與日常的預防方式,認識仍然有限。其實,比起單靠食品或保健品,更重要的是日常的生活習慣。就像我們每天刷牙、洗臉一樣,維持記憶也需要「長期保養」,讓整體生活品質穩定。
[健康快捷鍵]
失智不是一種病,而是一個過程
很多人以為「失智」就是一種單一的疾病,其實它的成因複雜,有著不同的原因和類型。常見的原因包括年齡相關的腦部變化、血管健康狀況,以及其他神經系統的因素,這些都可能讓腦袋變得不再靈光。
研究指出,女性隨著壽命延長,出現相關問題的比例略高於男性;而在年齡層方面,65 歲以上族群的風險逐漸上升。這也提醒我們,年紀越長,越要重視預防與保養。
台灣的現況:高齡社會的挑戰
根據衛福部與國發會的調查,台灣高齡化速度位居世界前段班。調查顯示,65 歲以上的族群裡,每 12 人大約就有 1 人面臨記憶或思考功能的退化。數字看起來或許嚇人,但也告訴我們一件事:「預防」就是最佳的自保策略。
對社會而言,這意味著未來將有更多家庭面臨相關的照護壓力。對個人來說,則提醒我們:越早開始養生與調整生活習慣,越能維持獨立、自在的生活。
別忽略的小提醒:早期徵兆
有人說:「忘記事情很正常啊」、「年紀大了健忘很正常」確實,偶爾健忘沒什麼大不了,但如果經常出現以下情況,就要留心:
-
常常重複問一樣的問題:像是早餐剛吃過,又問「今天早上吃什麼?」類似記憶反覆斷片的狀況。
-
熟悉的事情突然變得困難:原本熟悉的家務、理財或日常安排,出現困難。比方說,以前煮飯一手包辦,現在卻不知從何下手。
-
時間與地點感混淆:容易忘記今天日期、方向感跑掉,甚至在熟悉的路線上迷路。例如去市場回家時,突然忘了怎麼走熟悉的路。
-
語言表達卡關:想不起來簡單的詞,或是講話變得支離破碎。
-
脾氣、個性明顯轉變:變得容易發火、焦躁,或是比變得退縮、冷漠,不想跟人互動。
這些徵兆不是要嚇大家,若家人或自己出現這些狀況,最好提高警覺,並尋求專業協助評估,而不是一味歸咎於「老了」。早點注意,早點調整才是好的因應方式。
如果發現徵兆,可以怎麼做?
第一步不是緊張,而是「觀察」。
建議家人或自己,可以簡單紀錄:多久發生一次?在什麼情況下?這樣如果要找專業醫師諮詢,就能提供清楚的線索。
同時,生活上能馬上開始做的,就是:規律作息、均衡飲食、多動腦袋、勤動身體。這些都是能立即展開的行動。
養生的黃金法則:吃得好、動得勤、心情佳
預防失智,並不是靠單一的食品或藥物,而是需要長期的整體養生。以下幾個方向,已有許多科學研究支持對維持認知功能有助益:
1. 飲食:吃得對,腦袋更靈光
-
深綠色蔬菜、莓果類、藍藻:含有植化素和抗氧化成分,就像給腦袋穿上防護衣,抵抗日常的「小耗損」。
-
全穀雜糧、豆類、綠藻:提供提供膳食纖維與植物性蛋白質,穩定能量來源,讓思緒更清晰,不會讓腦袋忽上忽下。
-
魚類、堅果:富含 Omega-3 脂肪酸,研究指出能幫助神經傳遞順暢、維持腦部靈活性。
-
乳品、豆製品:提供優質蛋白質與鈣質,有助於維持神經與肌肉的反應。
這些營養素透過抗氧化、促進血液循環或參與神經傳導過程,對長期的記憶維持都有正面影響。而且越接近「原型食物」越好。比起零食點心,選擇一把堅果、一碗燕麥粥,都是對大腦的溫柔投資。
2. 運動:讓身體帶動頭腦
科學證據很一致:運動對記憶有幫助。
-
有氧運動(快走、游泳、騎腳踏車):幫助血液循環,增進腦部供氧,讓思維更靈活、腦袋更清醒。
-
肌力訓練(舉小啞鈴、彈力帶伸展):不只顧身體,研究顯示能幫助維持認知功能、並能刺激專注力。
-
太極、瑜伽:結合呼吸與專注,能降低壓力並訓練專注力,讓心更安定,腦袋也更靈活。
最簡單的口訣:「一週五天,每次 30 分鐘」,即每週進行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 150 分鐘,不必太激烈,但要持之以恆,對維持記憶力及思考清晰度特別有幫助。
3. 生活習慣:腦袋最喜歡的日常小事
-
睡得好:固定睡眠,讓腦袋有時間整理和休息。
-
動動腦:看書、寫字、下棋、學唱新歌或新技能,都是可刺激神經網絡連結的「腦部體操」。
- 多交朋友:與朋友聊天、聚會能減少孤單感,也讓思緒活絡。
-
保持好心情:壓力大會影響思考,學會放鬆,腦袋才有空間運作。
這些習慣看起來簡單,但長期堅持,就像每天澆水的花園,能讓記憶力持續「長新芽」。
為自己與家人守護記憶
我們誰都不能阻止時間往前走,但我們能決定要怎麼走。記憶,就像一本正在寫的日記,每一天都在增加新的一頁。
身為藥師,我常提醒長輩與家屬:別把預防想得太困難,從今天開始改變飲食、增加運動。希望大家不只關心自己的腦袋,也多多陪伴家人、朋友,因為有了互動與分享,生活才會更精彩。
願我們都能在未來的樂齡歲月裡,不只活得久,更能活得自在,累積更多美好的回憶。
延伸閱讀>> 一位營養師女兒的真心話:為什麼我開始幫爸爸補充藍藻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