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迷思破解:保健食品什麼時候吃,真的有差嗎?
長輩的「交流大會」:聽得我眉頭直皺
前幾天陪父親去拜訪他的老朋友,結果現場簡直像是「保健食品經驗交流大會」。有人說:「我每天一大早起床就先吞納豆紅麴!」另一位插話:「南瓜籽我都是飯前先來一把!」聽到這裡,我忍不住在心裡嘀咕:「咦?這樣吃真的能發揮效果嗎?」
身為營養師,我當下沒有急著糾正,而是暗暗記下這些迷思。今天就和大家聊聊:保健食品的確不是「有吃就好」,吃的時間點,往往會影響吸收效率和發揮的方式。
[健康快捷鍵]
常見保養成分,什麼時候吃比較好?
1. 空腹吃比較好
有些保健品在「空腹」的時候吃,吸收效率更高。
-
益生菌:空腹環境較單純,讓好菌比較有機會順利進駐。
-
精萃類(如滴雞精):這類營養補充品在空腹時吸收速度更快。
-
膳食纖維:空腹吃能幫助增加飽足感,也能在餐前先打底。
-
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、葡萄糖胺:空腹時成分不易被干擾,有助發揮效果。
-
鈣(海藻鈣、胺基酸螯合鈣、檸檬酸鈣):這些鈣的型態比較好吸收,不需要胃酸協助,空腹吃也OK。
2. 飯後吃更有利
有些營養素遇到油脂或需要消化液參與,飯後吃最合適。
-
葉黃素、蝦紅素、茄紅素:屬於脂溶性,與餐點油脂一起吃,吸收率更高。
-
魚油、藻油:同樣是脂溶性,建議搭配含油餐點。
-
酵素、薑黃素、輔酶Q10、南瓜籽、大蒜精:需要食物作為「載體」,才能避免空腹刺激或增加穩定性。
-
納豆激酶、紅麴:飯後搭配食物比較穩定。
-
維生素D:脂溶性維生素,和油脂餐點一起吃效果最佳。
3. 隨餐吃剛剛好
有些成分需要直接和食物一起入口,效果更佳。
-
碳酸鈣、磷酸鈣:這兩種鈣需要胃酸協助分解,隨餐吃更利於吸收。
-
大蒜精:和餐點一起吃,氣味較柔和,還能搭配食材中的油脂。
4. 睡前吃,夜晚發揮功效
晚上身體進入休息狀態,有些成分在睡眠時攝取更有意義。
-
膠原蛋白:夜間休息時,是補充的黃金時機。
-
非變性二型膠原蛋白:睡前吃能避開食物干擾。
-
益生菌:夜間腸道活動比較單純,適合補充。
-
鎂:睡前吃有助於放鬆。
-
蜂王乳:在夜晚修養時補充,符合作息節奏。
5. 隨時吃,別過量就好
有些保養成分彈性很大,不太受時間影響。
-
鋅、黑瑪卡、蔓越莓:可依習慣分配時間,不必太拘泥。
-
維生素B群:隨時可補充,但太晚吃可能讓部分人精神過好,影響入睡。
-
維生素C:水溶性,容易隨尿液排出,所以一天分次補充比一次大量更理想。
有哪些注意事項?
雖然保健食品屬於日常營養補充,但仍有幾點提醒:
-
不同族群要留意:孕婦、哺乳婦或正在成長中的孩子,最好先詢問專業人員再補充。
-
避免一次堆疊太多:保健品不是越多越好,不同成分間可能互相影響。
-
依照體質調整:若容易對特定食材敏感,購買前務必確認來源與成分。
-
遵循標示用量:不要為了快點「有感」而一次加倍,這樣反而浪費。
營養師的生活小插曲
雖然我能把各種補充原則講得頭頭是道,但每天看著父親隨興地把納豆紅麴、南瓜籽一股腦吞下去,還是會忍不住提醒:「爸,這個最好飯後吃啦!」
有時候他笑著說:「啊不是有吃就好了嗎?」我也只能苦笑回應。其實,家人之間互相提醒,除了能讓保健食品更有效率,也是一種交流感情的方式。說到底,保健不只是吃什麼,也需要家人陪伴才能讓身心更加豐富滿足。
延伸閱讀>> 壞膽固醇是什麼?認識膽固醇,哪些日常習慣可能影響健康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