橘黴素是什麼?長期食入對身體的隱藏危機
近年來,紅麴保健食品因為「幫助循環、維持健康」的形象,成為銀髮族常選購的保健產品。然而,2024年知名日本公司的紅麴保健食品事件,讓大家對紅麴背後的安全疑慮浮上檯面,其中一個被誤認為嫌疑犯的關鍵字,就是「橘黴素(Citrinin)」。
作為藥師,我想帶大家認識橘黴素到底是什麼?長期吃下去會對身體有什麼影響?以及,如何挑選紅麴商品,才能避免吃進不必要的風險。
【健康危機快捷鍵】
什麼是橘黴素?
橘黴素是一種「黴菌毒素」(mycotoxin)。顧名思義,它是某些真菌在潮濕或保存不良的環境下,代謝產生的副產品。
常見可能含有橘黴素的來源包括:
- 穀類與米食:若在高溫潮濕的倉庫儲存,容易滋生黴菌並產生毒素。
- 紅麴相關產品:紅麴是以黴菌發酵米粒而成,如果菌株或發酵條件沒有嚴格控制,就可能產生橘黴素。
- 發霉的水果、堅果、香料:有時也會驗出微量。
換句話說,橘黴素不是「額外添加的東西」,而是環境與菌株不理想時自然產生的污染物。它外觀呈黃綠色,可以溶於水與酒精。
為什麼紅麴會產生橘黴素?
紅麴的核心,是一種名為 Monascus 的黴菌。不同菌株的基因差異,決定了它是否會生成橘黴素。
除了菌株特性,還有幾個原因會讓橘黴素更容易出現:
- 發酵條件不佳:溫度過高、發酵時間過長、缺氧或酸鹼值不穩定,都可能刺激黴菌產生毒素。
- 原料或環境潮濕:原料含水量高或製程環境衛生不足,也會增加風險。
- 保存方式不良:如果成品沒有徹底乾燥,或後續包裝、倉儲不當,橘黴素可能在保存期間繼續累積。
所以,紅麴產品的品質,和製程管控息息相關。
橘黴素對健康的危害
橘黴素最主要的危險,就是對腎臟的毒性。研究顯示,它會傷害腎小管,長期下來可能造成腎功能下降。此外,研究也指出:
- 肝臟:高劑量可能造成肝酵素升高,增加肝臟負擔。
- 基因層面:有 DNA 損傷和染色體異常的可能性,雖然對人類的致癌性尚未被明確分類,但有潛在風險。
- 免疫系統:部分研究顯示可能造成免疫失調,但仍需要更多實證。
目前國際癌症研究機構(IARC)將橘黴素歸類為「Group 3:對人類致癌性尚無法分類」,但已確認對腎臟具明顯毒性。
多少量算危險?
日常飲食中,我們偶爾可能吃到微量橘黴素,但通常含量極低,符合法規的產品,風險不大。
在台灣,衛福部公告的「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」附表二,提及食品中真菌毒素之限量:
- 紅麴食品或保健品中的橘黴素限量為 2 ppm(2000 μg/kg)以下。
這意味著,合格產品的安全性相對有保障。因為若長期高劑量攝入,例如食用品質不佳的紅麴製品,動物實驗顯示可能導致慢性腎臟損傷、血壓異常,甚至腎臟腫瘤。
如何挑選安全的紅麴保健品?
若您或家人有在使用紅麴產品,建議特別注意以下幾點:
-
檢驗報告:要能提供第三方公正單位(如 SGS)檢驗報告,確認橘黴素含量符合台灣標準≤ 2ppm(2000μg/kg)。
-
合法認證:選擇有 HACCP、ISO 22000 認證的工廠製造,代表其製程安全更有保障。
-
標示完整:產品要有批號、有效日期、成分標示,才能追溯來源並管控風險。
-
包裝與保存:膠囊最好有防潮密封包裝,例如以PTP密合包裝,再加上鋁箔袋或避光密封罐裝。購買後也要放在陰涼乾燥處,避免高溫潮濕。
-
避免過量:按照建議量食用,多吃並不會更健康;若正在服用降血脂藥(如statin類),務必先諮詢醫師再決定是否使用。
消費者自我保護四守則
-
不貪便宜: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產品。要選擇有SGS等第三方公正單位橘黴素(Citrinin)檢驗報告,及挑選具有ISO 22000、HACCP 認證的工廠生產之產品,品質較有保障。
-
觀察外觀:紅麴粉應呈暗紅或紫紅色,若有異味或結塊就不要食用。
-
遠離發霉食物:米、堅果或穀物若出現異味或變色,應立即丟棄。
-
保存正確:乾燥、低溫、防潮,是避免黴菌滋生的關鍵。
藥師小結
橘黴素是一種「腎毒性黴菌毒素」,最常見於紅麴產品及保存不當的穀類中。長期吃下去,可能對腎臟造成慢性傷害,也可能影響肝臟與基因。
但別因此聞「紅麴」色變,因為只要選擇有檢驗合格的產品,並妥善保存,就能大幅降低風險。
對銀髮族朋友來說,我的建議是:
-
若要補充紅麴,請務必挑選來源可靠的品牌。
-
若已有慢性病或正在用藥,建議先和醫師或藥師討論,再決定是否使用。
健康沒有捷徑,謹慎挑選,才能安心養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