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小孩臀部的疹子可能不是濕疹嗎?
上週一位媽媽朋友急著傳訊給我:「我女兒屁股上起了好幾顆水泡狀紅疹,看起來很痛,是不是濕疹惡化了?」
我請她拍照給我看,心中立刻浮現多年前我兒子發病時的場景。當時他還在唸幼兒園,半夜說屁股癢癢痛痛的,我和太太一看也以為是蚊蟲叮咬,結果拖了幾天不但沒好,還擴散成一小片密密麻麻的水泡,後來才被醫師診斷為「皰疹感染」。
這樣的情況,其實不少家長都可能遇到。今天,作為一位藥師與家長,我想帶大家認識一下,皰疹到底是什麼?為什麼孩子會中招?又該怎麼處理與預防?
[健康快捷鍵]
是單純皰疹?還是帶狀皰疹?
皰疹不是單一種病!弄懂種類與症狀是關鍵
很多家長聽到「皰疹」這兩個字,腦中浮現的是嘴角破皮,或皮膚紅腫長水泡。但其實,皰疹並不是單一疾病,而是由皰疹病毒家族所引發的一系列感染症狀。
以下是幾種常見皰疹類型:
-
單純皰疹病毒(HSV)
- HSV-1:常見於嘴唇、口腔,俗稱「唇皰疹」或「發燒疹」。
- HSV-2:主要感染生殖器區域,但兒童也可能因接觸感染。
- 常見症狀:小水泡、刺痛、癢、局部紅腫,有時伴隨發燒或全身倦怠。
-
帶狀皰疹病毒(VZV)
- 初次感染通常為水痘;病毒潛伏於神經節。
- 日後免疫力下降時,病毒可能再度活化,造成「帶狀皰疹」(皮蛇)。
- 特徵為:沿著神經分布、單側的帶狀水泡疹,疼痛劇烈。
-
其他皰疹病毒家族成員:如EB病毒、CMV巨細胞病毒等,會引起更複雜的系統性感染,但與皮膚皰疹不同。
而併發症也不可小看:
- 局部感染惡化(尤其兒童抓破後)
- 病毒傳染至眼睛或中樞神經
- 帶狀皰疹痊癒後神經痛(成人較常見,但兒童也有機會)
孩子沒碰過也會得?原來是單純皰疹病毒惹的禍
針對那位媽媽朋友的孩子,臀部的分布、疹子外觀與位置,很可能是單純皰疹病毒(HSV-1或HSV-2)引發的初次感染。
讓人驚訝的是,很多孩子的感染其實來自「生活接觸」,但不一定是因為免疫力差或去過髒亂地方。
以下是幾個常見感染來源:
- 親密接觸(如大人嘴唇有唇皰疹,親吻嬰幼兒)
- 與感染者共用物品(毛巾、杯子、餐具)
- 接觸帶有病毒的皮膚或黏膜(尤其病毒處於活性時期)
- 母嬰垂直傳染(新生兒若出生時感染,可能併發重症)
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後,病毒會潛伏在體內神經節,一旦受到壓力、疲勞、免疫力下降等因素刺激,就可能再次活化,反覆發作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每次考試或壓力大時,嘴唇就起泡。
現在治療皰疹,只靠抗病毒藥膏夠嗎?
針對皰疹病毒,目前的治療以抗病毒藥物為主,分為口服、外用與靜脈注射三種:
-
口服抗病毒藥物(如Acyclovir、Valacyclovir)
- 需由醫師處方
- 成效良好,但須在發病初期72小時內使用效果最佳
- 有助於縮短病程、減少疼痛與傳染力
-
外用抗病毒藥膏
- 如Acyclovir外用乳膏
- 可緩解局部症狀,但不取代口服藥物
-
止痛與抗發炎藥物
- 用於減輕神經痛、腫脹等不適
但值得提醒的是,藥物治療主要是控制與縮短病程,無法「根除病毒」。皰疹病毒一旦感染,就可能終身潛伏,伺機而動。
如何有效預防皰疹病毒?外在防護,才能補足防疫盲點
在我擔任藥師多年經驗中,許多媽媽都問:「我們家已經很乾淨了,怎麼還會感染皰疹病毒?」事實上,皰疹病毒在皮膚、物體表面能存活一段時間,且肉眼看不見,這使得家庭防護變得困難。
預防措施建議如下:
✅ 避免與活性皰疹感染者接觸
✅ 物品不共用:毛巾、餐具、水杯
✅ 教導孩子正確洗手,避免抓破疹子
✅ 增強免疫力:充足睡眠、均衡飲食
✅ 適當使用防護產品,阻隔病毒接觸皮膚表面
作為藥師,我覺得「預防勝於治療」!強力推薦一款市面上經國內醫學大學驗證的「體外抗病毒長效噴劑」。
✔ 經實驗證實對皰疹病毒具抑制效果
✔ 噴灑後可在皮膚或物體表面形成防護層
✔ 不含酒精,適合兒童肌膚使用
✔ 外出前、接觸公用設施前使用,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
在無法預測何時會接觸病毒的日常生活中,這類產品就像「隱形防護衣」,幫助我們補足洗手與清潔無法涵蓋的盲點。
身為父母,也要有基本病毒防疫常識
身為一位資深藥師與孩子的父親,我深知父母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疾病時,那種「擔心卻不知該怎麼做」的無力感。
我的建議是:
- 不要小看任何一個不明紅疹或水泡
- 疑似皰疹時應立即就醫,不要自行塗藥
- 注意家中防護與衛生習慣,特別是兄弟姊妹之間共用物品
- 選擇有科學驗證的外用噴劑防護產品,提升日常生活中的抗病毒能力
皰疹病毒無聲無息,卻潛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。多一分知識,多一分準備,就能少一分擔憂。願每一位父母都能在知識中找到安心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