車禍骨折別慌!營養師這樣做,幫助家人安心復原
台灣盛行的機車代步文化
台灣的機車通勤比例非常高,是民眾最主要的通勤方式之一,其中以通勤或上學為機車的主要用途。 根據交通部2022年的調查,機車的使用率通常在4成以上,且警政署統計發現機車肇事件數占交通事故總件數均超過5成,輕則擦傷,重則不乏骨折的情況,除了重視交通規則降低車禍風險之外,如果萬一受傷骨折,也需配合適當的營養補充和復健,才能盡快恢復正常的生活。
[養護快捷鍵]

骨折的營養補充
骨折依照不同的嚴重程度會有不同的治療方式,其中嚴重骨折的個案也不乏開刀治療,骨折後的康復營養,會視情況增加熱量、蛋白質,還有修復元素的補充,提供傷口復原和復健時能有更高的效率。
-
蛋白質:骨骼和傷口癒合、肌肉修復會需要豐富足夠的蛋白質,一般會建議每天攝取每公斤體重1.1~1.5公克的蛋白質,可選擇雞肉、魚肉、雞蛋、大豆製品來補充,可以加強組織和傷口的復原,並且為復健時打好營養基礎。
-
鋅:鋅有助於組織蛋白質合成,足夠的鋅可以協助復原,建議每天可補充15毫克的鋅海鮮、小麥胚芽、南瓜子都是鋅的補充來源。
-
鈣:骨折後1~2週,血腫逐漸消退,骨骼會開始慢慢癒合,此時可適量補充鈣質,每天攝取1000~1200毫克的鈣質,可選擇小魚乾、牛奶、起士、無糖優格、豆干等食物來源,有利於骨骼正常發育。
-
維生素 D:能促進鈣的吸收,幫助骨骼生長發育,每天10微克,可由鮭魚、鯖魚、香菇、海帶等食材補充。
-
維生素C:能促進膠原帶白的形成,有助於傷口癒合,可攝取芭樂、奇異果、莓果類等幫助維生素C的補充。
-
其他營養補充:有些療養中的患者可能因疼痛而造成食慾減退,此時也可考慮優質的保健營養品來加強補充,能在復健和修養的道路上事半功倍。

骨折的日常照護
1. 固定與休養
- 遵醫囑固定患處:石膏、支架或手術鋼釘都要維持完整,不要自行拆除。
- 避免負重:沒經醫師允許前,不要讓骨折部位承受重量。
- 保持正確姿勢:睡覺時墊枕頭支撐,避免壓迫骨折部位。
2. 腫脹與疼痛管理
- 前期(1–3天):冰敷 每次 15–20 分鐘,每天 3–4 次,減輕腫脹。
- 後期(3天後):溫敷或熱敷,幫助血液循環與修復(要先確認沒有感染)。
- 抬高患肢:手抬高過心臟、腳墊高,幫助回流,減少腫脹。
3. 復健與活動
- 非骨折部位保持活動,避免全身僵硬或肌肉萎縮。
- 醫師允許後開始復健運動:逐步增加關節活動度、肌肉力量。
- 物理治療:如超音波或電療,可幫助肌肉和組織的修復及活動力復原。
4. 傷口與石膏照護
- 石膏要保持乾燥,不要塞異物進去抓癢。
- 若是開放性骨折,具有開放性傷口及手術縫線,要嚴格遵守換藥與消毒指示。
5. 觀察警訊
如有以下情況,應立即回診:
- 骨折處腫脹持續加劇或皮膚變色冰冷。
- 劇烈疼痛不緩解。
- 石膏下出現惡臭、滲液。
- 發燒、傷口紅腫熱痛。
骨折患者在受傷後會經歷一段時間的生活不便,活動力受限間接影響經濟與工作發展,會導致積累負面情緒,除了充足的營養和有條理的照護外,親友的鼓勵與支持也是重要關鍵,多一分體諒和問候都會加強骨折患者的復原信心。
